龙抬头风俗考略
龙抬头者,古之佳节也,源于对龙神之崇敬,寓丰年之祈愿。龙,鳞虫之长,司雨泽,主稼穑之丰歉。是以民间于二月初二,举行盛祭,以娱龙神,祈甘霖之降,保五谷之登。
是日也,晨曦初露,万籁俱寂,人皆奔赴龙神庙前,设供案,陈佳肴,焚香秉烛,行祭拜之礼。鼓乐齐鸣,大戏开场,以娱神灵,亦悦人心。又有放生之举,以积善德,祈一年之吉祥。龙船亦于是日起,众人踊跃,请龙出水,祈事事之顺遂。
且二月二,又为土地诞也。土地者,五谷之根,地方之守。古人谓土生万物,故尊土地神为社神,奉祀甚谨。春社秋社,皆以祈报,春祈丰收,秋报佳成。南方沿海之地,尤重此节,社祭盛行,香火缭绕,鞭炮齐鸣,以贺土地神之华诞。
民间习俗,多姿多彩。剃龙头者,乃二月二之特俗也。儿童剃发,谓之剃喜头,借龙抬头之吉时,佑孩童健康成长,他日出人头地。大人亦理发,以辞旧迎新,祈一年之顺遂。此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之崇拜,断发纹身以像龙子,故二月二理发,名曰剃龙头,寓新年之始,万事顺遂。
又有采龙气之俗,卯时出门,面向东方,深吸气以纳吉。此皆古人顺应天时,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智慧也。
舞龙者,源于对龙之崇拜,每逢喜庆之日,皆舞龙以庆。龙随绣球舞,姿态万千,或扭或挥,或仰或跪,或跳或摇,观者如堵,欢声雷动。此乃祈平安丰收之民俗文化也。
使耕牛者,亦龙抬头之农事节也。农谚云:“二月二龙抬头,大家小户使耕牛。”春雨贵如油,若雨水充沛,则预示一年之丰收。故是日亦祭稻谷之神,以祈五谷丰登。
开笔写字者,乃文昌神诞辰之俗也。文昌主宰功名,故旧时于二月三日,让孩子开笔写字,取龙抬头之吉兆,正衣冠、点朱砂以启蒙明智,寓孩子眼明心明,长大断文识字。此乃人生之大礼,启蒙教育之始也。
引田龙者,乃春龙节之晨,家家户户打灯笼至井边或河边挑水,归家则点灯、烧香、上供。旧时谓之引田龙,以祈丰收。撒灰伏虫之俗亦盛行,陕西富县一带尤甚,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以伏龙降虫。
山东之地,用灶烟画龙于地,以请龙回兴云布雨,祈丰收;又祈龙为百虫之神,龙至则虫伏,以保人畜平安。晋西北则引钱龙,择大树或大石,用灰线围之,再以红线拴铜钱置圈内,牵线归家以祈财运。又有地区于晨昏时分挑水归家,以先挑到者为吉,寓引到钱龙也。
黄河三角洲及沿河之地,有放龙灯之俗。以芦苇或秫秸扎小船,插蜡烛或置萝卜挖成小油碗于内,傍晚时分放之河中或湾里点燃,为龙照路。此既娱神又传美好祝愿也。
东北之地,有敲龙头之俗。于二月二晨以长竿击房梁谓之敲龙头,以醒龙佑一方平安。又于院中撒灰围囤以祈丰收。击房梁者亦驱毒虫之意也,有地方流行击炕沿以同其效。
围粮囤者,北方广传之民谚也:“二月二龙抬头;大仓满小仓流。”是日清晨村民早起以草木灰围囤于地祈丰收也。又有意撒粮于囤外以象当年之丰收。
熏虫者,因二月二乃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故也。龙出则百虫伏藏故人们引龙伏虫以祈人畜平安五谷丰登。是日人们摊烙煎饼、燃烧熏香以驱毒虫。
食俗方面亦多讲究。二月二日饮食多以龙为名。吃春饼名曰吃龙鳞;吃面条名曰吃龙须;吃馄饨为吃龙眼;吃饺子则叫吃龙耳;面条馄饨同煮谓之龙拿珠;吃葱饼名曰撕龙皮。又有吃龙眼、龙须、龙舌、龙耳、龙皮、龙子、龙蛋及吃猪头肉之俗。皆寓祈龙赐福之意也。
猪头肉者亦二月二之特食也。自古祭神皆用猪牛羊三牲后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一也。今有名菜曰扒猪脸者经选料、清洗、喷烤、洗泡、酱制等十二道工序历十多个小时之烹饪方得端上餐桌。其吃法有三:一为原汁原味吃;二为蘸酱汁吃;三为卷煎饼吃。各得其味也。
各地习俗各异其趣。山东有撒灰引龙打灰囤之俗;BJ则吃春饼、驴打滚又照房梁驱虫;晋西北盛行司钱龙又驱毒;陕西有外婆给外甥送爆米花及饽饽馍之俗;河北则有挑龙蛋、吃咸食、煎饼、饺子、麻花、猪头肉等俗;南方则主祭社神又分祭猪肉、聚众宴饮、奏乐欢娱;浙南有泗溪二月二庙会之盛事;唐山迁安有登山之俗;江苏南通以面粉制寿桃牲畜祭神又祈丰收;福建莆田称二月二为头牙重祭土地神又宴工匠;福清则有迎春神游之壮观。
龙抬头之俗源远流长寓意深远。乃古人顺应天时祈求丰收之智慧结晶也。今人当承其遗风传其美德以继往开来焉。
是日也,晨曦初露,万籁俱寂,人皆奔赴龙神庙前,设供案,陈佳肴,焚香秉烛,行祭拜之礼。鼓乐齐鸣,大戏开场,以娱神灵,亦悦人心。又有放生之举,以积善德,祈一年之吉祥。龙船亦于是日起,众人踊跃,请龙出水,祈事事之顺遂。
且二月二,又为土地诞也。土地者,五谷之根,地方之守。古人谓土生万物,故尊土地神为社神,奉祀甚谨。春社秋社,皆以祈报,春祈丰收,秋报佳成。南方沿海之地,尤重此节,社祭盛行,香火缭绕,鞭炮齐鸣,以贺土地神之华诞。
民间习俗,多姿多彩。剃龙头者,乃二月二之特俗也。儿童剃发,谓之剃喜头,借龙抬头之吉时,佑孩童健康成长,他日出人头地。大人亦理发,以辞旧迎新,祈一年之顺遂。此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之崇拜,断发纹身以像龙子,故二月二理发,名曰剃龙头,寓新年之始,万事顺遂。
又有采龙气之俗,卯时出门,面向东方,深吸气以纳吉。此皆古人顺应天时,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智慧也。
舞龙者,源于对龙之崇拜,每逢喜庆之日,皆舞龙以庆。龙随绣球舞,姿态万千,或扭或挥,或仰或跪,或跳或摇,观者如堵,欢声雷动。此乃祈平安丰收之民俗文化也。
使耕牛者,亦龙抬头之农事节也。农谚云:“二月二龙抬头,大家小户使耕牛。”春雨贵如油,若雨水充沛,则预示一年之丰收。故是日亦祭稻谷之神,以祈五谷丰登。
开笔写字者,乃文昌神诞辰之俗也。文昌主宰功名,故旧时于二月三日,让孩子开笔写字,取龙抬头之吉兆,正衣冠、点朱砂以启蒙明智,寓孩子眼明心明,长大断文识字。此乃人生之大礼,启蒙教育之始也。
引田龙者,乃春龙节之晨,家家户户打灯笼至井边或河边挑水,归家则点灯、烧香、上供。旧时谓之引田龙,以祈丰收。撒灰伏虫之俗亦盛行,陕西富县一带尤甚,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以伏龙降虫。
山东之地,用灶烟画龙于地,以请龙回兴云布雨,祈丰收;又祈龙为百虫之神,龙至则虫伏,以保人畜平安。晋西北则引钱龙,择大树或大石,用灰线围之,再以红线拴铜钱置圈内,牵线归家以祈财运。又有地区于晨昏时分挑水归家,以先挑到者为吉,寓引到钱龙也。
黄河三角洲及沿河之地,有放龙灯之俗。以芦苇或秫秸扎小船,插蜡烛或置萝卜挖成小油碗于内,傍晚时分放之河中或湾里点燃,为龙照路。此既娱神又传美好祝愿也。
东北之地,有敲龙头之俗。于二月二晨以长竿击房梁谓之敲龙头,以醒龙佑一方平安。又于院中撒灰围囤以祈丰收。击房梁者亦驱毒虫之意也,有地方流行击炕沿以同其效。
围粮囤者,北方广传之民谚也:“二月二龙抬头;大仓满小仓流。”是日清晨村民早起以草木灰围囤于地祈丰收也。又有意撒粮于囤外以象当年之丰收。
熏虫者,因二月二乃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故也。龙出则百虫伏藏故人们引龙伏虫以祈人畜平安五谷丰登。是日人们摊烙煎饼、燃烧熏香以驱毒虫。
食俗方面亦多讲究。二月二日饮食多以龙为名。吃春饼名曰吃龙鳞;吃面条名曰吃龙须;吃馄饨为吃龙眼;吃饺子则叫吃龙耳;面条馄饨同煮谓之龙拿珠;吃葱饼名曰撕龙皮。又有吃龙眼、龙须、龙舌、龙耳、龙皮、龙子、龙蛋及吃猪头肉之俗。皆寓祈龙赐福之意也。
猪头肉者亦二月二之特食也。自古祭神皆用猪牛羊三牲后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一也。今有名菜曰扒猪脸者经选料、清洗、喷烤、洗泡、酱制等十二道工序历十多个小时之烹饪方得端上餐桌。其吃法有三:一为原汁原味吃;二为蘸酱汁吃;三为卷煎饼吃。各得其味也。
各地习俗各异其趣。山东有撒灰引龙打灰囤之俗;BJ则吃春饼、驴打滚又照房梁驱虫;晋西北盛行司钱龙又驱毒;陕西有外婆给外甥送爆米花及饽饽馍之俗;河北则有挑龙蛋、吃咸食、煎饼、饺子、麻花、猪头肉等俗;南方则主祭社神又分祭猪肉、聚众宴饮、奏乐欢娱;浙南有泗溪二月二庙会之盛事;唐山迁安有登山之俗;江苏南通以面粉制寿桃牲畜祭神又祈丰收;福建莆田称二月二为头牙重祭土地神又宴工匠;福清则有迎春神游之壮观。
龙抬头之俗源远流长寓意深远。乃古人顺应天时祈求丰收之智慧结晶也。今人当承其遗风传其美德以继往开来焉。